7月25日,在湖南邵阳县望江湖村,田野收割机轰鸣声与农人笑语声中,当地种粮大户谢海洋先生与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“古韵非遗,蓝印相续”暑期社会实践队围坐在一起,细细分享着自己扎根土地的种粮故事——从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笃定,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的转型,每一段经历都浸透着泥土的芬芳与时代的印记。
图为谢海洋先生向实践小队分享自己的种粮感悟
老土地焕新颜,新农人谱新篇。“现在种地和过去真不一样了。”谢海洋向跋涉千里而来的湖南工商大学实践队员说到。“这些新设备,年轻人一学就会,用起来比我们顺手多了,”他坦言道。在他看来,规模化经营不只是种得多了,更是让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——从选种、灌溉到收割、销售,每一个环节都透着现代产业的精细与高效,这才是要想农业未来发展好的模样。现在农村最缺的就是懂技术、会管理的年轻人,谢海洋先生特别看重年轻人的作用。
除了扩大种植规模,谢海洋还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。他购置了大型烘干设备,注册了4个商标,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。更特别的是,他计划把邵阳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融入大米品牌,让农产品带上地方文化特色。
图为实践小队帮当地农民采摘农作物
图为实践小队帮助村民一起割田间杂草
观田垄新貌,感农人初心。实践小队听着谢海洋先生的讲述,心里不由得生出一阵感慨。他明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,脚下沾着泥土,说话带着乡音,可聊起规模化种植时条理清晰,说起品牌打造时目光笃定,连将蓝印花布的纹路印在大米包装上的构想,都透着一股子跨界融合的巧思。这哪里是在“种地”?分明是在经营一份与土地共生的事业。普通的身份里装着不普通的理想,脚下的泥土里扎着向远方生长的根——这大概就是新时代农民最动人的模样。
团队:工商管理学院“古韵非遗,蓝印相续”暑期社会实践队
文:工商管理学院 尹涵维
图:微电子与物理学院 蒋欣叶
审核老师:朱伟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