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+

最新动态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最新动态

【三下乡】四十年刀耕不辍,让老手艺接上“新地气”——郁青非遗队专访益阳洞庭木雕传承人王庆云

日期:2025-07-16 18:29

“木雕不是简单的‘刻花’,是把洞庭湖的风、水、鱼、鸟都刻进木头里。”714日,湖南工商大学郁青非遗队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队走进益阳,专访洞庭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庆云,聆听这位从业四十余年的老匠人讲述他与洞庭木雕的不解之缘。


103706

图为传承人为团队成员讲解工具墙


一把刻刀,刻尽洞庭风情。在王庆云老师的工作室里,墙上挂满了各式木雕作品:渔翁垂钓的摆件、芦苇荡纹样的挂屏、刻着“洞庭八百里”的匾额,每一件都透着水乡独有的灵动。“你看这尾鲤鱼,鳞片要斜着下刀才显活,就像刚从湖里跃出来。”他拿起一件半成品,指尖抚过木料上深浅不一的刻痕,眼神里满是珍视。


谈及创作灵感,王庆云打开了话匣:“年轻时跟着师父学手艺,常蹲在洞庭湖边看渔船归港、候鸟起落,这些都是最好的素材。”他坦言,传统木雕讲究“三分料、七分功”,选料必须是洞庭湖沿岸的老樟木,“这种木头经得住潮气,刻出来的纹样能存上百年。”


“最难的时候,徒弟走了只剩我一个。”王庆云回忆,上世纪九十年代,机械化生产冲击手工市场,订单锐减,他一度靠打零工维持工作室。但即便如此,他仍坚持每天练刀三小时,“手艺不能断,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念想。”


转机出现在近年:政府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专项补贴,年轻人也开始关注传统工艺。王庆云顺势而为,尝试在作品里融入现代元素——其创作的《洞庭春韵》,就把许多现代元素与传统洞庭人文融合,“老手艺得接上‘新地气’,才能让年轻人喜欢。”王师傅说到。


专访中,郁青非遗队队员们围着王庆云的工作台,认真记录他的技法心得。当被问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,他笑着说:“不怕你们学不会,就怕你们不愿学。现在的孩子有新思路,能把木雕拍进短视频、放进直播间,这都是好事。”


103847

图为团队与传承人合照


专访结束后,郁青非遗队的成员都有了很多感触,王师傅的坚守让我们明白,非遗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更是有温度的生活智慧。而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,让洞庭木雕的故事有了更年轻的讲述者。


团队: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 郁青非遗队

文: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 周莳意

图: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 李禹希

审核老师:陈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