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湖南工商大学 - 新闻网 |
||
《学习时报》丨陈晓红院士: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创新体系
发表时间: 2025-09-25 18:05:28
点击次数:
陈晓红,工程管理及数据智能领域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,第十三、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。现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,兼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常委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务。在拓展创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智能决策理论方法,引领复杂工程决策向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范式转变,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的多维度立体化数智协同管控关键技术,推动构建全国首个“两型”工程标准及制度体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、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、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 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高校作为“三位一体”建设的核心阵地,在“十五五”时期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,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,也是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。必须加快构建深度融合的机制生态,促进教育链与创新链同频共振、人才链与创新链交织共融、教育链与人才链互哺共进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提供坚实支撑。 锚定育人中枢,以教育体制改革筑牢协同根基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,也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。高校推动一体改革,首先要从教育体制破题,构建与科技发展、人才成长相适配的育人体系。 重构跨学科育人机制是重中之重。当前,前沿科技突破多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,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。高校应打破院系壁垒,建立“学科特区”,试点前沿科技内容向基础课程体系的敏捷渗透机制,推行“主辅修+微专业”制度。例如,在人工智能领域,可联合计算机、自动化、认知科学等院系,设立“智能科学与技术”交叉专业,让学生在知识融合中培养创新思维。同时,建立跨学科导师组,实行“学术导师+行业导师”双指导制,引导学生既深耕理论又对接产业,实现“知识传授—能力培养—价值塑造”的闭环。 革新教育评价体系是核心举措。要破除“唯分数、唯升学”的惯性思维,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机制。在学生评价中探索引入“学分银行”制度,将科研参与、专利发明、创业实践等成果折算为学分,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创新;在教师评价中弱化论文数量指标,突出教学改革成效、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贡献,可将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、推动教学成果落地产业等纳入考核加分项,设立“教学卓越教授”“卓越成果转化贡献奖”等专项荣誉,引导教师从“重科研轻教学”转向“教研相长”。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实践路径。高校应主动对接产业链、创新链,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,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,把生产线搬进实验室。例如,湖南工商大学与华为、百度、宇树科技、湖南钢铁集团、中科曙光等50余家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,建设集成电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等国家级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,深入推行研究性教学与项目制学习,构建AI赋能的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,让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,帮助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证书,又能取得行业认证,实现从“校门”到“厂门”的无缝衔接。 激活创新引擎,以科技机制改革释放协同动能 科技创新是连接教育与人才的纽带,高校需通过机制创新,让科研活动既服务国家需求,又反哺人才培养,形成“科研促教学、教学助科研”的良性循环。 以构建有组织科研新模式为突破点。针对国家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应进一步打破课题组“小作坊”式研究模式,积极建立跨学科、跨单位的创新联合体。充分借鉴新型举国体制经验,设立“战略科研指挥部”,以需求为牵引整合高校内部优势学科力量,同时联动顶尖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能力与骨干企业的产业化经验,组建目标统一、分工明确的联合攻关团队。在此基础上,严格实行“目标导向—任务分解—协同攻坚—成果共享”的闭环管理机制,通过定期会商、资源统筹解决攻坚难点,确保各类科研力量高效协同,集中投向关键技术领域。 以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抓手。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建立专业化转化平台,推行“技术经理人”制度。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,聘请懂技术、通市场、善管理的专业人才,负责专利评估、市场对接、孵化培育等全流程服务。同时,改革收益分配机制,将成果转化收益的70%以上奖励给研发团队,允许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企业并享受分红,既激发科研热情,也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创业平台,让创新价值充分体现。 以建立科研资源共享机制为重要保障。主动打破仪器设备“部门所有”的壁垒,建设校级统一大型仪器共享平台,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设备预约、使用、计费的全流程线上操作,提高设备利用率。同时,充分推动科研数据开放共享,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行业数据库,鼓励师生基于公共数据开展创新研究,让数据资源成为人才培养的“活教材”。 锻造人才高地,以人才机制改革强化协同主体 人才是教育和科技的核心载体,高校需构建“引育用留”全链条机制,让人才既能潜心育人,又能专心科研,实现价值最大化。 把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机制作为重要路径。面对全球人才竞争加剧的态势,应打破“唯帽子、唯职称”的固化思维,推行“一事一议”的柔性引才模式。可通过设立“候鸟教授”“产业教授”等岗位,吸引海内外顶尖专家来华开展合作研究、开设前沿课程,无需全职任职即可享受科研资源和奖励政策,既弥补师资短板,又带动学科发展。实施更具魄力的科技人才“旋转门”机制,畅通高校与顶尖科研机构、领军企业间人才双向流动渠道,吸引战略科学家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深耕育人一线。 把健全青年人才培育机制作为长远之策。积极为青年人才搭建“快速成长通道”,设立“青年学者启航计划”等,给予启动经费、团队组建等支持,允许其自主选择研究方向,宽容失败、鼓励探索。建立“导师带徒”制度,由院士、“长江学者”等担任导师,在科研选题、团队管理等方面传帮带,帮助青年人才少走弯路。同时,改革职称评审机制,对青年人才实行“代表作”评价,重点看创新潜力和发展后劲,破除论资排辈的桎梏。 把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作为基础支撑。营造“拴心留人”的生态环境,推进“一站式”服务,解决人才住房、子女教育、医疗保健等后顾之忧,让人才心无旁骛投入工作。更重要的是赋予人才充分自主权,在科研选题、经费使用、团队组建等方面减少行政干预,推行“包干制”“负面清单管理”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 打破壁垒藩篱,以协同机制改革提升整体效能 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深度融合,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构建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,充分形成聚合效应。 加快建立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。成立“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改革领导小组”,统筹教务、科研、人事等部门力量,定期召开联席会,打通政策壁垒。例如,在学科建设中,教务部门负责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,科研部门负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对接,人事部门负责人才队伍与学科发展匹配,形成目标一致、分工明确的工作格局。同时,建立“协同考核”制度,将跨部门合作成效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,倒逼协同落地。 加快构建学科交叉融合机制。学科是连接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节点,应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,培育新兴交叉学科。如紧扣数字中国建设和碳中和国家战略,落实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整合相关学科资源,组建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、“双碳”与绿色技术等学科群。可设立“交叉学科建设专项基金”,支持“人工智能+生物医学”“环境科学+经济学”等交叉领域发展,鼓励跨学科团队申报重大项目、开设核心课程,推动学科、人才、科研的协同跃升。 加快完善资源统筹配置机制。打破资源“条块分割”,建立高校统一的资源调配平台,根据教育教学、科研创新、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,动态调整经费、场地、设备等资源分配,向重点领域和优势方向倾斜。例如,在集成电路学科建设中,集中调配实验室场地、科研经费和师资编制,确保资源投入与发展目标相匹配,避免分散用力。通过数据分析,精准描绘“学生画像”“教师画像”“科研项目画像”,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资源配置。 相关新闻
|
|